洛阳75岁新兵4天4夜奔赴董存瑞生前部队

来源:爱酷猪责编:网络时间:2024-02-02 08:03:40

退休后,颜占图经常读书学习

日前,75岁的严占图在仙河区一小区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一个盒子。 盒子里整齐地放着一顶棉帽、一件棉衣、一双棉手套和一双麂皮靴。 所有四件物品都很新。 但至今已保存了30多年。

严占图说,看到他们,他想到了董存瑞的精神,想到了英勇的部队,想到了难忘的当兵岁月。

4天4夜,赶赴董存瑞旧部队

1965年12月20日,18岁的严占图登上军衔战途,与2000多名洛阳新兵一起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严占图说,当时运送新兵的是“油罐车”,这是一辆长方形的铁马车,没有座位,地板是木板的。 新中国成立后,军队利用“油罐车”调整部署、调动兵力、运输物资、进行抢险救灾等行动。 由于该车只有几个通风小窗,所以人们称其为“闷罐车”。

火车开动后,新兵们或席地而坐,或靠在车厢上,到处有说有笑。 这基本上是他们第一次出去,大家都很兴奋。 聊累了,他们就睡着了。

夜晚,窗外山影掠过,车轮叮当作响,与新兵的鼾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首小夜曲,让严占图对军营生活充满了期待。

经过4天4夜,“油罐车”终于抵达目的地。 马车的大铁门轰的一声打开,一股冷气涌了进来。

在洛阳的时候,颜占图听父母说东北天气很冷。 虽然他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东北的寒风还是给了包括他在内的新兵们一定的威慑力。 当他们下车准备集合时,刺骨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着他们的脸。 不一会儿,裸露的皮肤就被冻得通红,然后就如火烧般疼痛。

然而,当众人得知自己即将进入董存瑞生前的部队时,那种从水滴到冰的寒冷立刻被兴奋和兴奋驱散了。

传承精神,在冰雪中磨练精锐战士

进入董存瑞生前的部队后,严占图对董存瑞的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

新兵入伍,第一个听到的故事就是董存瑞的故事,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董存瑞》。 部队还邀请董存瑞的父亲、姐姐以及董存瑞的前战友支顺义作报告,让新兵们体会到英雄勇往直前、勇往直前的感觉。 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

“支顺义的报告震撼了心灵,当时他报道了董存瑞炸碉堡的事,亲眼目睹了董存瑞死亡的那一刻。” 严占图说,“我们受到了董存瑞精神的滋养,慢慢地,一个想法进入了我们的心里——我就是董存瑞的后人。”

东北的冬天极其寒冷,气温常常达到零下30至40摄氏度。 部队发放的棉帽、棉大衣、棉手套、麂皮靴,时刻为战士们保暖,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四皮”。

雪天是新兵训练、磨砺血性勇气的好时机。 尽管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颜占图脑海中依然浮现这样的画面:凛冽的寒风,漫天飞雪,冰雪之中,一群群身着军装的士兵正在进行体能训练,他们的衣服被汗水浸透,在冷空气的影响下,很快就凝结成了冰。 远远望去,士兵们仿佛身穿“冰甲”,犹如从天而降的神兵。

与体能训练相比,野外露营是一场“硬仗”。 战士们用炸药和镐,在冰冻的地面上挖出了一个一米多深、可容纳数十人的方形大坑。 他们在坑底铺上稻草和杂草,然后铺上床垫睡觉。 他们会盖上被子和棉衣,挨着挨着过夜。

“每次扎营,我们都感到又冷、又苦、又累,但一想到我们是董存瑞的后人,我们就仿佛拥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严占图说道,“经过几次训练,我们完成了从新兵到士兵的转变。”

颜占图的棉帽、棉手套、麂皮靴、棉大衣系列

半个多世纪以来,董存瑞的精神一直指引着他

严占图说,从1965年参军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从连队卫生员到师医院军医,从懵懂少年到两鬓满霜的老人,董存瑞的精神始终如一。引导他。

1970年代末,严占图所在部队奉命进入紧急战备状态。 12家有机公司中有6家分布在两个省和四个县,承担生产和煤炭开采等任务。 接到命令后,六支部队及时完成各项任务,全部按时进入集结区。 行军途中,包括严占图在内的不少官兵背着背包,认真写信回家,准备为保家卫国奉献全部力量。

部队在礼堂召开动员大会。 会前,战士们以连队形式自发举行了歌唱比赛。 嘹亮雄壮的歌声此起彼伏,让礼堂的地板嗡嗡作响。 这首歌展现了董存瑞昂扬的斗志和舍己为国的精神。 这是一种深深的家国情怀。

在部队期间,为了继承董存瑞精神,严占图经常下乡义诊,无私地向乡村卫生人员传授医术,为人民解除病痛。 退休后,他放弃了招待孙子的安逸生活,继续奋战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

“在我心里,最时尚、最奢华的服装就是军装。退役前,我特意留了一顶棉帽、一件棉衣、一双棉手套、一双麂皮靴,我珍藏着,不肯舍弃。”穿上它们。” 严占图说,“我已经退役20多年了,我常常佩服部队里的这‘四张皮’,因为它们见证了我在英雄军队的成长,见证了董存瑞精神的传承。”

展示珍贵的老物件,分享老物件上积累的故事和“专属记忆”。 请致电联系记者。 (罗宝传媒·洛阳网记者张宝峰通讯员王向伟文/摄)

猜你喜欢
最新游戏更多
热门专题更多
最新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