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脑学习班的故事,看完你就明白了

来源:爱酷猪责编:网络时间:2024-04-26 06:01:34

在那个年代,拥有这样的东西、这样的家庭,绝对是奢侈、富有——

今天,它出现在联想博物馆的展示橱窗里——

那时我们开始提倡全民学习计算机,并逐渐将其添加到中小学课程中;

不过,即使在投稿者所在的二线城市,学校仍然不可能花如此巨额的资金购买电脑供孩子们练习。

于是,一个学期的电脑课被替换成了用以下设备练习指法;

直到现在,投稿者仍然习惯于在电脑键盘上打字,相当吃力。

那时我觉得计算机是一个多么遥远的技术,先进得让人难以企及。

突然有一天,你的父母告诉撰稿人,他们已经为你报名参加计算机学习课程。

虽然当时我不想去补习班,但我还是去了。

只记得第一节课上完后,我的心情非常激动。 我跑回家告诉爸爸妈妈:今天我学会了如何开关电脑和在电脑上打字!

我之所以兴奋,觉得这是独一无二的一天,是因为那时我感觉自己好像接触了一台电脑,离成为一名科学家又近了一步。

当然,我找不到当时学习计算机的照片,但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张;

虽然和当时的投稿者年龄不一样,但我猜练打字的样子和表情是相似的——

后来我就变得狂野了。 虽然我家里没有电脑,但是我的同学有,当时我心里好羡慕。

我第一次在所谓的“家庭”环境中“轻松地”面对电脑,是在一个姓刘的同学家里;

打开电脑后,我直接进入了游戏。 这是投稿者第一次玩电脑游戏。 我用鼠标点了一下,感觉好复杂,好紧张,好神奇!

顺便说一句:像投稿人这样的男孩子,从小就幻想着在冷兵器时代带兵打仗;

但在接触计算机之前,实现这一幻想的方法只有三种:

一是听故事,用声音想象,像这样——

二是玩香烟,在纸上想象,像这样——

第三,玩游戏用身体想象时找不到画面。 也许是这样的? ——

回到正题。

第一次玩电脑游戏,投稿人很震惊。 之前所有的幻想、征服、收购,通过电脑,竟然变成了可操作的现实。

我第一次玩的游戏,后来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三国英雄传》。 那时候大概是《三国传奇》1(最多2部);

近20年后的今天,投稿者手机里保存的唯一游戏APP依然是《三国群雄》和《群英传1》。

我玩游戏已经20年了,各种各样的游戏都有。 经过一番搜寻,终于出来的还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的同一个游戏界面。

时间再次流淌。

现在我有钱了,家里买了第一台电脑,联想天喜电脑。

现在已经没有这台电脑的踪迹了。 幸运的是,联想博物馆还保存着它,如下图。

有了电脑,你就可以走出家门,过马路了。 马路对面有一家卖录音带的小店,卖盗版游戏盘。 你可以去那里花5元钱买一张盗版游戏盘。

因为我刚买了电脑,不知道怎么用,也怕把它弄坏。 我玩的电脑游戏不多,所以每次离开桌面全屏进入游戏时我都会感到很紧张。

一旦你玩不了游戏,或者在游戏中死掉了指法练习小游戏下载,或者游戏太复杂了,你会很紧张:你不知道如何退出游戏,也不知道如何退出游戏。返回桌面;

所以,我经常只是按一下光驱弹出,打开光驱,取出盘即可;

看到电脑回到主桌面,我松了一口气。

更重要的是,投稿者翻阅了过去的照片,发现了这样一张;

那时,我家刚刚买了一台电脑。 投稿人玩完《三国群英传2》称霸天下后,用相机拍了一张照片;

桌子上复制的材料就是从网上下载的武器反击和金手指。 我当时打得很认真。

而且,当时的联想标志还是那个样子——

后来出现了社交网站,从QQ空间,到校内网(人人网),再到微博,再到微信,一步步走到今天;

智能终端,乃至整个人类的新媒体生活都被拓宽了。

70后、80后、90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

对社交网络的依赖意味着对整个互联网和新媒体的真正依赖;

这种依赖的开始似乎是校内网(后来更名为人人网)的出现。

大概是在2007年。

那时,有的人还在读初中、高中,有的人在读本科,有的人在读硕士,还有的人刚刚毕业。

校内网是中文版。 当时我就觉得网络社交的所有元素都有了——

您可以发送照片、写日记、更改状态、留言、分享链接、观看视频、建立圈子、添加好友、即时消息……

当时我就想我80岁了还会用它; 我也会很高兴看到朋友们提示我给我留言。

那时候,应该是10年前左右,新朋友见面,不是只是让他们加微信,而是问:你们校园里有人吗? 你的学校叫什么名字?

后来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此后逐渐萧条。 贡献者从每小时登录一次校园变成每月登录一次人人网。

因此,在我们的新媒体生活中,内容形式似乎不能指望生存太久; 相反,永远陪伴和发展的是新媒体终端本身和机器本身。

从2011年到2012年开始,不仅是年轻人,很多叔叔阿姨、形形色色的人都开始使用微信;

年纪大一点的人觉得微信很有趣,可以发照片、留言、分享链接等等;

其实,对于70后、80后、90后来说,这些都是很多年前的遗留物——

后来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

对于很多70后、80后、90后来说,新媒体生活已经差不多定型了,现在的网络新媒体形态那时也差不多有了;

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

其实有时候想想也挺有趣的——

当你看2002年、2008年、2012年或2016年的杂志时,杂志的装帧、内容和纸张都非常相似。 如果遮盖年份,你就很难区分某本杂志的年代;

但有一样东西让我们瞬间感受到代际差异和岁月沧桑,那就是:手机和电脑广告。

2002年广告中的新款手机和电脑是什么样子,2016年又是什么样子?

还有2016年里约奥运会。 与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网站相比,两张图可以看出我们的新媒体生活已经走了多远——

(2004年雅典奥运会)

(2016年里约奥运会)

顺便说一句,投稿者很荣幸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

当时有一种说法,北京奥运会是80后的成人礼;

原本放荡不羁、标新立异的80年代一代,通过一场奥运会突然感觉与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如此亲近。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奥运志愿者。

不仅如此,在那届奥运会上,投稿者还被一张照片迷住了——

奥运村联想广告下,一名同为志愿者的小女孩做出了与刘翔相同的动作; 拍照时她被遮住了一部分——

我之所以对这张照片着迷,是因为这张照片是在2008年的夏天拍的,然后岁月突然就过去了; 7年后的夏天,这个小女孩成为了投稿人的新娘——

(去年老婆参加活动时,老板在她的新书扉页上送上了祝福)

所以,故事还在继续。 奥运会结束后,贡献者得到了他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 和他第一次在同学家玩游戏用的电脑,和他第一次在家里买的电脑是一样的。 也是联想。

后来,成为投稿人新娘的小女孩每天在终点站乘公交车上班,终点站也是联想,联想北燕站。

投稿人从小使用的电脑是联想; 投稿人的新娘最终成为了联想的员工。

投稿者的新媒体生活,从机器到人,就这么没有必要吗?

从我的第一台电脑到我现在工作购买的电脑,我有各种各样的电脑,但我总是选择联想品牌。

早年什么都不懂,觉得这个名字就是深不可测的技术的代名词;

后来对电脑了解的多了,感觉在众多品牌中,这个还是靠谱的;

未来也将如此。 这个国家和这个品牌应该一起前进;

这或许是70后、80后、90后的新媒体生活中无法回避的情感。

对了,投稿人大学时买的第一部手机也是联想手机;

我只记得当时,2005年,当其他手机拍照像素只有40万左右时,那部白色手机已经有200万像素了。

终于从网上找到了一张图片。 看起来还不错,界面自然就是当年新媒体特有的简洁——

最新的联想手机已经不再是200万像素的事情了——

联想收购摩托罗拉后,最新款MotoZ手机的模块化设计已经实现:手机可以通过很小的模块“热插拔”到“单反”上。 不仅拥有高像素,还拥有普通数码相机无法达到的10倍光学。 飞涨; 换上一个小模块,秒变“投影仪”。 家里可以省下电视,外出教学时带上手机即可; 等等。

未来,新媒体将进一步成为人体的一个“器官”,以小型化、便捷化、多模块化为标志,仿佛嵌入人体,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上面和下面的手机图对比,也是我们新媒体生存的一种路线图;

既然人类进入了一个以新媒体为基础的生存和互联的世界,我们就有责任永远活在想象中。

岁月悠长,山河完好,有些记忆可以算是个人的历史;

事实上,个人的历史也是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历史,中国新媒体的历史。

多年以后,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文字和图片时,也许会微笑。

(超过)

—————————

“媒体与艺术观察”公众号由中国传媒大学教师主持,致力于收集和筛选媒体与艺术领域有趣、翔实、有深度的观察与思考。

如果您喜欢这些文字,请关注本公众号:您可以点击文字标题下方的公众号名称进行添加。

这样,我们将与这个国家的媒体和艺术一起前进。

—————————

猜你喜欢
最新游戏更多
热门专题更多
最新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