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酷猪责编:网络时间:2024-05-30 17:04:33
为了深入解读、发掘作家创作成果,分析、总结作家创作中的得失,为作家今后的创作积蓄力量,汉中文学评论家协会精心组织部分骨干文学评论家,对《一格文库》六册作品进行了集中评述。我社“汉中文学评论”微信公众号专门开辟了“一格论鉴”专栏,刊登相关评论文章,供读者阅读。本期介绍陕西理工大学文学艺术硕士、市评论家协会理事高晓静的相关评论文章,欢迎阅读、留言。
最后的村庄:现实的怀旧记忆
——评叶志军散文集《最后的村庄》
高晓静
叶志军出生、成长、生活在略阳南部山区,古朴的农耕文明充斥着他童年、少年时期的星光记忆。中年人的生活经历和写作的文学经验为他的写作准备了坚实的基础。他深情地注视着这片土地,用文字还原逐渐消逝的农耕生活,呈现一个充满记忆和情感的故乡。散文集主要由《农村往事》《临近农历》《自然的馈赠》《情感的波澜》四部分组成。土地、村落、农耕、季节、收获、人物一一展开,勾勒出一个充满完整意义的故乡。文字中洋溢着浓浓的乡愁和诗意,是写实的乡愁记忆。
1.生动再现乡村生活韵味与生活细节
用文字记录一个村庄,是作者对生他养他的土地的感恩,也是对它们经年累月的留存。不得不说,作者的叙述是沉稳而忠实的,每一个字都带着对存在的人和事的敬意,也让读者感受到那些生活状态的朴素和温暖。渐渐消逝的乡村记忆,在这个叫庞家园的村庄里展开,渐渐变得清晰明亮,仿佛就在昨天。
乡间旧物、农耕童年趣事。作者对旧物做了细致的描写,老房子、老磨盘、老泉(《感动故乡情》)、燧石、水烟袋、羌族服饰(《乡间旧物》)、拌桶、连枷、风车、木犁、篮子、竹席(《农具六论》)、水磨、碾磨机、石杵(《故乡情三篇》),还有废弃的砖窑、水磨,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在那些温馨祥和的旧时光中。还有那些农耕的场景:犁地、插稻、收麦、打猎、削漆、剥玉米……勤劳朴实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算是对家乡农耕生活的一份备忘录。作者的童年也是幸福惬意的。 他赶着牛到荒坡上去,摘竹笋、采五味子、找野瓜、吃葫芦、挖山药、看绘本,一旦开心起来,就把牛忘得一干二净,在朦胧的月光下捉猫、玩跷跷板、跳绳、滚铁环,村里弯弯曲曲的围墙成了游戏的游乐场,在生产队仓库院子里的秋千上荡秋千,在院子围墙头、弯曲的树枝上看电影……浓烈的情感记忆,让这些农村往事变得生动、鲜活、丰富、深刻。
舌尖上的回忆。艰苦岁月里的美味,或许是作者童年最动人的记忆。作者详细记述了家乡美食的制作过程,包括美食的由来、制作过程、风俗的传入、对往事的追忆。在《母亲的酸菜》中,开篇就阐述了这种美食在物质匮乏年代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正是这些母亲,以各种方式做成面条、炒丸子、片片、拌汤、打结、打成球,在饥寒交迫的岁月里,帮助人们填饱肚子、补充体力。她们心中藏着的,不仅仅是那段艰苦岁月的辛酸,还有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母亲深深的眷念。香甜的酒柿“撑起了那些年对农村的渴望,撑起了我们这些怕饿的山里孩子的贪婪”。 书包里爸爸做的火烤馒头、玉米面锅巴,妈妈炒的猪油面条,都是父母的深情厚爱。炉火泡的茶,烤成金黄色的核桃馒头,乡亲们诵读古经、谈论龙门阵,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在极为稀缺的文化氛围中,使人们相聚在一起,净化心灵。竹笋、蕨苔、地耳、香椿、狗绿芽、漆树幼梢、鱼腥草等野菜,都是大山的馈赠。记忆中那些用粗粮、野菜做成的饭菜,都成了回味无穷的美味佳肴。
乡村风情。 “乡民淳朴,同甘共苦,娶妻生女、立梁立柱、办丧事、安葬死者,都视之为自己的职责。”童年记忆中“客主人”的娓娓道来,叔叔阿姨们古朴的羌族服饰,让我们沉醉在一幅幅乡村文化的长卷之中。《走近农历》以节日的顺序,缓缓展开一幅幅美丽的乡村风情民俗画卷。正月翻日历,社火、龙灯、高跷、舞狮、旱船、民歌、歌舞;清明耕耘、浸种、扫墓,寄托对亲人的哀思;六月麦穗发黄,绣女起床,是乡民辛勤劳作的汗流浃背的身影;秋季满目金黄,硕果累累;腊八、小年、除夕,是岁末的开始。腊月三部曲。清晨喝罐头茶,是我家乡人民几百年来传承下来的饮食习惯。杀年猪吃汤、买年画、剪窗花、贴春联、拜年。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礼仪美德,渗透在过年的节奏中。在当地风俗民俗的潜移默化中,作者受到了仁义礼智信的启蒙和教育。
正在消失的技艺。《我想再穿一双草鞋》介绍了草鞋的编织工艺。“草鞋是最便宜的鞋子,民间随时都可以制作。它曾陪伴我的父辈与自然抗争,推动革命和生产,走过了恐慌和辛酸的艰难岁月。” 然而“草鞋的历史已经淡出了村民的生活”。《童年的小贩》《童年的唢呐声》写的是这些人给乡村带来的喧闹,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给村民带来的便利。还有来自四川的陶工、棉花匠、篮子匠、竹匠、木匠、瓦匠,几乎在每一个山沟、每一个村落、每一个小寨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穿行在大街小巷,不仅满足了普通百姓的日常所需,也为平淡的乡村增添了乐趣和色彩。他们像波浪一样跃动,然后消散,那一瞬间的瞬间意味着他们在乡村记忆中的重量。
二、历史书写与浓厚的地方情怀
乡愁、乡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国文学本质上是乡村文学,城里人写乡村,农村人写乡村。作者虽然经历了身份的转变,但从未真正离开过家乡,而是始终以朴素的乡村体验保持本色。因此,他们不同于城里人回望家乡的写作视角,更多是以“在地”的方式叙述来自乡村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
1、对故乡的眷恋。作者在母亲推磨盘的旋律中长大,在父亲的守护与教诲中成长,在三叔的故事中勇敢地战胜了人生的坎坷与起伏。然而“老屋、父亲、母亲、三叔,都随着许多故事,在时间的长河中永远地漂走了”(《老屋情结》)。“我的故乡,深深嵌在秦岭深壑的沟壑里,从古至今,牛耕的模式,始终演绎着不变的农耕岁月。”乡亲们在二十四节气里,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木犁、轭、绳子、父亲和老牛,在山坡上勾勒出一幅幅动态的画卷。” 然而,“农村的浪潮开始向城市涌去,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的农村迁移,青壮年离开,农村成为一些空巢老人和儿童的窝……牛退出了古代农耕的舞台,昔日的牛铃、牛哞哞声也消失了,成为一种乡愁的记忆”(《牛》、《牛歌是家乡腔》)。
人不怕思乡,就怕思乡无处可去。《最后的村落》作者面对土地腾空后土墙瓦房的消失,感叹“然而,这座原始纯朴的高山村落今天就要走到尽头”,那些温馨遥远的故事“开始化作一缕挥之不去的乡愁”,作者只能用文字记录和延续这份记忆。作者家乡所在的嘉陵江青白石段,曾经是一处古渡口,他从小看着渡船在江面上穿梭,听着江波声和船夫歌声长大。一桥横跨南北,如今“狭江上再无帆影,再无船歌声”,古老的江运历史在嘉陵江最后一个古渡口落下了帷幕(《最后的古渡》)。 看得出作者内心是矛盾的,为古村古渡的消失而悲痛,却又为新时代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欣慰自豪。现代化以势不可挡的势头涌入乡村,乡村该如何发展?乡村该如何振兴?作者在寻找答案的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有意义的思考。
2、写历史。作者亲身经历了农村的诸多变迁和运动,对农村有着真实而深刻的理解。“那是一个政治气氛浓厚的时代,乡亲们斗天斗地,敢于把日月换成新的天空;同时提倡革命和生产,人们越大胆,生产越多。每天建一个大村,晚上读一本红宝书。”他们建大村,学习毛泽东著作,跳忠诚舞,看革命电影。扩音器的精确指令,是村里的最高权威(《农村简谱》)。《当民兵的日子》写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后,作者成为民兵基干连队员。 在那个“苏修”虎视眈眈、国际气候变化莫测、“挖深坑、储粮、备战、为民度饥”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作者有过一段与“枪炮”相伴的民兵生涯。《花春老人》描绘的是一位老年鳏夫,他的一生伴随着农村变迁的整个过程:旧社会、集体时代、文革时期、建设时期直至现在。在这些历史变迁中,他的人生跌宕起伏,感情命运和精神世界也随之改变。
在《母亲的酸白菜》中,作者感叹:“集体化时代,乡亲们都在搞革命、搞生产,山冈上都开荒种庄稼,收获了不少粮食。但大队学习大寨,交的粮比爱国粮还多,这是政治任务。”这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多数家庭“白天勒紧裤腰带在生产队全勤劳动,晚上偷偷背上包到邻村打粮,不敢公开,一旦消息走漏,就要受到‘政治教训’,还要出席大大小小的会议,进行自我批评。”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勤劳智慧的母亲从山里采了一筐野菜,给我们做了各种美味佳肴。是母亲那双巧手,帮助我们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多才多艺的父亲,木工、造纸(传统造纸)、扎绳、压蜡、纺纱、织袜、做布鞋、缝衣服,样样精通。在《父亲的手艺》一文中,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详细再现了父亲精湛的技艺。《思三》中命运坎坷的三人,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40年代初,他被国民党征兵,30年杳无音讯,直到50年代末才回到家乡。终身未嫁的三人,将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生产劳动建设中,成为队里的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奖状铺满了半面墙。后来,他在为生产队扛公粮时中风去世。他的一生十分悲惨。在《远方的姐夫》中,作者表达了对自己的恩师,也就是堂姐夫的深深的惋惜。 “那是向黄帅、张铁生学习的年代,有一天,在学校革委会的指示下,我们响应号召,让李先生在‘革命少将’的激战中感受到浓烈的火药味。”作者对自己当时的愚昧和激进,表达了极大的悔恨和悲痛。在《我的邻居们》中,辞职回乡的国家干部赵政、贫下中农王守田、村里“尖子生”郑光荣,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命运。作者并没有对此进行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从个人回忆的角度,叙述了荒诞的岁月。当然,农村有自己一套朴素的道德标准,“不做坏事,就不怕鬼夜敲门”。王守田吓得吞下一把安眠药,自杀身亡。 其实,是作者对于这种善恶之道的深刻认知,透过这些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跌宕起伏的命运,我们仿佛看到了伟大历史的沉重背影。
3、对现实的忧虑。乡村的衰败腐朽是中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必然阵痛。同时,随着乡村的逐渐凋零,维系村民的价值伦理道德习俗也开始慢慢消解。老房子被拆掉,盖起两层小洋楼,“虽然家庭生活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却不知不觉地毁掉了燕子的家园”(《回来吧,燕子》);家乡的青白石河清澈见底,随处可见七八寸长的细鳞鱼、鲐鱼、红桃花鱼。但现在“河道被挤窄,水被挤细,河床上垃圾遍地,加上药物毒物和电击,河里的鱼少得可怜,那种纯净的原味只能在梦中回味”(《怀念童年的河》)。 《削漆》中,作者赞扬了漆工顽强、吃苦耐劳的品质,但又对他们贪图利益、破坏漆树感到忧虑。“封山育林,造福人类的大计,漆树免遭灾祸,漆工从此销声匿迹。”在《二哥》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谴责大伯的“精明”、嫌贫爱富、抛下两个孩子的二嫂、冷酷自私的继嫂,而是用大量的文字夸大了二哥去世时的凄惨境况,着重刻画了二哥的淳朴、善良、忍耐、宽容等美德,作者内心充满了对传统伦理道德和血缘关系的怀念和歌颂。 正如他并不批判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没落,而更多的是对过往岁月的回顾与回忆,对未来的展望与忧虑,即便在工业化社会及其价值伦理的冲击下,他笔下的自然生态、乡土风情依然保留着古意,散发着一种抵抗现代工业文明入侵的隐喻气质。
3.艺术风格朴素清新,静谧自然,感人肺腑
著名散文家李广田曾说过:“散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自然流畅。散文的结构,也是直截了当,自然流畅。写散文,很像在心里讲自己的事,或对自己人讲别人的事,往往很随意,不矫揉造作。”(《散文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叶志军的散文也具有这种审美风格,无论是注重主观表达的作品,还是客观抒发情感的文章,大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不矜持,不浮夸,不过度雕琢,像随意的对话一样说出来,读起来亲切自然,甚至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
1、对自然与劳动的诗意表达。这是因为作者生活在农民中间,农村生活的一切细节都来自他真实的生活体验。优美的自然环境、纯朴的民风、传统的文化养育了他。他写得贴近土地、贴近现实生活,使得他的文字朴实而富有诗意,有美感、有质感。
首先,有对自然的描写:故乡的小河,悠悠的山歌,春天山丘上令人眼花缭乱的花海,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风,落叶、柿子、银杏、油菜花、野菊花、狐狸、麝、燕子、麻雀、山间蛙鸣、风景名胜,还有帆影婆娑、嘉陵江喇叭声悦耳。在作者的笔下,这一切都充满了诗意。阅读时,心灵仿佛洒上了静谧的月光,聆听着生命之泉潺潺的清溪,不自觉地沉醉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
二是劳动场景的描写。拔玉米草和秋田草时,村里会请能歌善舞的说书人到山坡上敲锣打鼓,唱起《落谷草》(现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那个时代创造出来的快乐劳动方式(《童年河畔的乡愁》);“你听,牛歌声萦绕在后山的梁湾里,一飘上蓝天,云朵便慢慢退去,转眼便是晴天。山里坡度陡峭,有经验的农民把牛赶到猴子挂着的山坡上,牛会精神饱满、乖乖地踩着阳光的碎片,犁出一本有四季的阴历书”(《牛》);秋收时节,农民们用筐子把玉米棒子扛回来,山里人剥玉米是不需要说话的。 只要看到有人剥玉米,天一黑他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过来,然后,山里人把剥玉米的过程变成了一场歌唱比赛,“一切人生百态,一切人生悲欢离合,都在山歌里悄悄释放出来”(《拾遗落乡间》); 收割稻谷时,“两个皮肤古铜色的男子弯腰拈起一把稻穗,一起走到搅拌桶旁,挥动手中沉甸甸的稻穗,用轻快的节奏在桶壁上敲打着……这不是收稻,这不是劳动,这分明是在欢快地击鼓”,而击打枷锁的场面也颇具节奏感,“枷锁飞舞,山女们起起伏伏,一前一后,一左一右,配合默契,自如。她们把一天劳作的激情发挥到极致,用手中的枷锁创造出一种特殊的乡村‘舞蹈’”(《农具六论》)。
2、人物刻画真实感人。多为身边普通人的深情回忆,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回忆贫困、忧患、乐观、坚韧的岁月,正直乐观的华春老人,淳朴早逝的二哥,命运坎坷的三叔,勤劳善良的山里妇女,祖父的古经书和温暖的炕,从容不迫地讲述的普通人,有对命运的感叹,有无奈与坚韧,也有温馨与幸福,就是农村生活本身。《那灿烂的山菊》描写的是一个女教师,在“站在山顶上能撕开云角”的山村小学,用责任、爱心和奉献精神送别一批批孩子。作者把人的性格注入一朵盛开的山菊中,在从容不迫的叙述中隐含着真情实感,读后令人动容。 父亲和母亲是作者反复描写和歌颂的对象,除了专门的章节描写外,其他一些段落也多次以片段的形式呈现,赋予了人物更多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呈现的空间,父亲和母亲的形象也逐渐丰富和丰满。《山地妇女日历》也是一幅山地妇女的群像画,作者以二十四小时的时间顺序,写山地妇女一天的生活。她们浸润在自然规律中的人生观,她们沉静、慈悲、勤劳、顽强的生存智慧,不仅没有因文明的进步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反而焕发出新的活力。她们就像“这山湾里盛开的鲜艳山桃花”,成为滋养现代人的精神源泉。
3、乡土生活气息浓厚。作者自幼受农村民间文化的熏陶,因而在用文学表现农村世界时,能熟练运用谚语、成语、传说、原生态方言,如“小孩儿只有一尺高,肚皮露着让火烧(陶锅)”、“麻子打哈欠——总动员”、“瓦片上吃粥,两头忙,案板上吃粥,四面忙”(歇后语),还有“小儿大,不合时宜高兴,叽叽喳喳,闲话连篇,挂山板”等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当然,这部作品并非十全十美。比如题材、文笔有时雷同,有的叙述过于笼统,没有还原现场的真实,从而削弱了艺术张力。在揭示历史走向、时代本质方面,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不过瑕不掩瑜,《最后的村庄》依然是一部难得的农村散文佳作。希望叶志军能立足家乡,走出一条更宽更远的散文创作之路。
【作者简介】高晓静,陕西科技大学文学艺术硕士,市评论家协会理事,市作协委员,现就职于略阳县委党校。在国家、省、市级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汉中日报》、《汉江之声》、《滚雪》、《一歌》等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散文、评论作品。
上一则评论
“汉中文艺评论”公众号由汉中文艺评论家协会创办,是汉中广大文艺评论家学习交流的平台。本平台认真贯彻“双百”政策,营造良好的文艺评论氛围,积极关注和关心汉中本土文艺工作者,努力推介和宣传其优秀文艺作品,推动本土文艺创作的发展与繁荣。投稿邮箱:投稿请附上个人简历及照片,发送至投稿邮箱,如已在其他公众平台发表过,请勿重复投稿山村老屋3游戏第五章,谢谢!
策划编辑:郝燕飞
拳击游戏还是有很多的玩家都是非常的喜欢尝试的,很是刺激,并且也是能够发泄心中的不快吧,现在市面上是有很多的类型的拳击的游戏,这些游戏一般都是一些格斗的游戏,其实是非常的有趣,也是相当的刺激的,游戏中是有一些不同的场景都是能够去进行体验的,我们也是能够去刺激的进行对战的,小编现在就是收集了一些有意思的拳击游戏,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趣味烧脑游戏一般比较适合人们在无聊的时候打发时间,同时其操作以及游戏规则上都比较简单,让大家不会有上手很难的感受,可以轻轻松松就体验这个游戏的独特乐趣,并且随时下线都不用担心坑队友,同时也可以和好友一起来玩法,有多种挑战模式,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水平以及喜好来选择不同的挑战模式参与,收获到不一样的游戏趣味体验!
太空冒险类游戏顾名思义就是以外太空为背景打造的一类游戏,玩家在这种类型的游戏当中可以体验到非常独特有意思的太空冒险旅程,玩法内容的设计上充满了想象力,所有的场景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的,而你可以驾驶各种各样的战舰展开无比激烈的星际对决,同时可以邀请身边的朋友一起参与到冒险当中,竞技对决的过程中十分注重
这里面为大家收集了一系列比较好玩的女生游戏,并且将会不断的更新,每个玩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打发时间,每款游戏都设置了新手教程,这样方便大家更加轻松的上手,不同类型的游戏可以让你领略到不一样的游戏乐趣,并且在这里随时都可以尝试其他的玩法,让你一次性就可以玩个够,同时还可以将这里的游戏乐趣分享
岩石大厅入口在哪 探索古埃及文明:10 个伟大的古埃及纪念碑
山村老屋3游戏第五章 略阳文联策划出版郙阁文库散文丛书,丰富汉中文化内涵
C++ 12 发布,20 年编程生涯的期盼
探秘欧洲教堂:从标志性建筑到岩石中的独特存在
造梦西游 3 辅助工具:海量修改功能助你轻松获胜
2023 年 6 月 27 日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相关系统停机维护公告
开心消消乐 20 关四星攻略:掌握这些技巧轻松通关
仙剑 98 柔情版锁妖塔地图全攻略,与 95、DOS 版对比无改动
魔域末日亡灵内测即将开启,新职业亡灵巫师引发热议
仙剑奇侠传 95 版:影响一代玩家的经典 RPG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