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毳的含义、读音及相关解释

来源:爱酷猪责编:网络时间:2024-05-30 22:02:35

这真的是这个意思吗?让我们一起在书中了解一下吧!

“毳”字读音为[cuì],形声字,意为“三根毛”,多指细毛。本义为:飞禽走兽的细毛。徐庶说:“毳”即动物的细毛。《子林》也说:“毳”即细羊毛。

《汉书·晁错传》:“禽兽之绒,有御寒之性。”这句话的意思是禽兽身上的细毛是耐寒的。结合冬天大家穿的羽绒服,我们知道,耐寒性能好的棉衣,往往都是用动物毛梳理出来的细绒,而不是大面积的毛。白居易《红线毯》:“太原毯子涩,绒子硬。”这是说太原的毯子涩,绒子硬。

我们来看看现代词典里对“毳”字是如何解释的:

①本义同上;

②动物的毛皮。如“诳绛”一词,指毛皮衣服,“诳衣”是指古代帝王和官员的礼服之一,用毛皮布制成。

③用鸟、动物毛加工制成的羊毛制品。

唐代杜甫《与李金吾饮酒花下》诗中写道:“看鸟儿轻飘飘,随手数花蕊。”这首诗的主题描写了杜甫与好友李金吾在春园中饮酒作乐的情景。“看鸟儿轻飘飘”是看到微风吹落鸟儿肚皮上的细毛,描写了春风和煦,鸟儿欢快地歌唱。“随手数花蕊”是:随意数着花朵上的花蕊,描写了花儿繁茂,心情愉悦。

总体来说,这首诗描写的是这样的场景:杜甫与好友李金吾在春天的花园中,一边喝着美酒,一边欣赏着美景。他们看到微风吹过鸟儿肚皮上的细毛,听到鸟儿在树上欢快地歌唱。他们随意地数着花朵上的花蕊,感受着花朵绽放的气息。他们在花下畅谈,享受着春天无限的快乐。

唐代白居易在《二十韵》一诗中,就赞美过绿毡帐:“聚千羊皮,百箭毛”。这首诗中,白居易赞美过绿毡帐。这两句的意思是,这帐子用千只羊皮做成,用百根箭杆做成的骨架支撑着。

④ 用作形容词时,表示易碎,不表示坚韧。与“crisp”一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解释,也可以表示食物酥脆。

《汉书·卷七十四·丙姬传》:“禁朝夕往皇孙敖当,频报甘脆食。”此卷记载了西汉一位名叫丙姬的官员的生平。丙姬曾担任过皇帝刘邦的儿子刘飞的侍从。刘飞是皇帝的嫡孙,也就是皇帝的孙子。丙姬对刘飞十分忠诚地照顾,每天早晚都去问候,看看他的床铺是否干燥舒适。还经常向皇帝汇报刘飞喜欢吃的美味佳肴,请皇帝赐给刘飞。这些美味佳肴就是甘脆食,“甘脆”就是香脆可口的食物。“敖当”就是玩乐放荡,不管公事。丙姬没有让刘飞去敖当,而是让他休息养病。

另外,“甘脆”二字的具体含义,在后面的《康熙字典》解释中还会详细提到。

《荀子·兵法》:敌小而弱,则可行隐身。《荀子·兵法》是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家荀子的一篇文章,主要论述战争的原因、目的、方法和原则。“敌小而弱,则可行隐身”的意思是:如果发现敌人有什么弱点或漏洞,就可以乘机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给敌人造成重大损失。这是一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荀子对战争的深刻认识和精辟分析。其中,“敌小”是指实力弱小的敌人,或者是不值得担心的敌人。毳:指鸟兽的细毛,也指动物的皮毛或毛制品。在这里,用来比喻敌人的弱点和不堪一击。

其实,我们如果想非常清楚地了解“毳”字,直接去查《康熙字典》就可以了,因为对这个字的解释非常详细,如下表:

理解这一长篇解释的困难之处在于繁体字太多,几乎没有标点。我尝试用简体字写出来,并加上标点,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

【唐韵】【集韵】【韵会】此为瑞切,音脆。【说文】为动物的细毛。【方言】为揄,布,毳。【周礼·天官·章皮】连同他们的毛皮、皮毛三个毛读什么毳,以处理国家大事。【郑注】毛皮、皮毛细密,缠结成块。【王褒·圣竹德先臣颂】手持旌旗,盖毛皮者,其美密难与纯棉之美相媲美。亦为冠名。【周礼·春官·司府】四面观山川,皆有毛皮冠。【又】公子、男子之衣,自毛皮冠以下,如侯、伯爵之衣。【尚书·正仪】毛皮冠有五章,头有虎、蝎。 虎踞之皮,轻薄,毛乱,故名裘。【诗·望风】裘衣如菼。【毛传】裘衣,即官吏的衣服。【注】古时天子的大臣巡视各国时,戴裘帽。天子的大臣有四品,授五品者,如子民之衣,故准戴裘帽。又火裘,即火洗之布。【后汉·遵纬衣传论】孝服火裘,为驯鸟兽之税,车辇藏于内宫。又鸟腹上的羽毛,谓之裘。【说苑·遵宪篇】背上的毛,腹下的毛。【杜甫诗】见鸟羽轻吹。又裘帘,即毡帐。 【李零·答苏吴书】魏璎珞皮帛。亦僧衣之名。【法苑珠林】衣有四种:一为扫粪衣,二为裘衣,三为补衣,四为三衣。又小而薄之物,易破。【荀子·易兵篇】小战,敌有毛皮,可采用隐身。【文子·道元篇】意志薄弱者,柔弱静默。亦作肘。【老子·道德经】易碎,易破。【今语】臣弱,不能待。又,柔美之物,谓之甜裘。【史记·聂政传】每日夜以甜裘,以赡养父母。【钱汉·兵吉传】多次供奉甜裘。亦与肘同义。亦作肘。 [管子·巴彦篇] 释其坚而攻其脆。[梅城·齐发] 味甜,脆而臭。亦姓,出自[兴元]。又[集韵] 如水切,读作li。又梅月切,读作yu。义同。又[集韵] 祖月切,读作yu。与巧同。[前韩·窦旭志] 骑毛皮走泥地。[史记] 写作毛皮。[注] 孟康云:毛皮,竹如簸箕,走泥地。如春云:“毳”是将木板放在泥地上,使道路可以通行。师古云:“毳”读作本字。

我们来理解一下《康熙字典》这一长串的注释:

“毳”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cuì”,一个是“ruì”,其意义和用法有相似之处,也有所区别。具体如下:

(1)“cuì”的读音含义如下:

①动物或鸟类身上的细毛,如虎背毛、鸟腹毛等。这种毛可用来制毡、制衣服。古代帝王、达官贵人出游时,会戴用这种毛编成的冠冕,以显示尊贵。《周礼》、《尚书》、《诗经》、《杜甫诗》等书中均有记载。

②冠名,也叫皮冠。是一种五章冠,头上饰有虎皮。古代诸侯之子方可戴此冠。《周礼》有记载。

③僧衣,又称皮衣。是僧人用来扫地或清扫衣物的粗布,《法源竹林》有记载。

④ 指小而脆弱的东西,容易破碎或损坏。例如某人的意志或身体很脆弱,或某物很硬,某物很脆。《荀子》、《文子》、《老子》、《金匮》等书中多用此。

⑤ 软而甜的东西也叫甘脆。例如有人得到美味的食物或珍贵的礼物。《史记》和《前汉书》中都有记载。

(2)“ruì”的读音含义如下:

① 一种竹制工具,形似簸箕,可用来铲泥或铺路。古时开沟时用此工具运泥。《后汉书》和《史记》均有记载。

②与“橇”同义,指滑雪用的车辆,《纪云》有提及。

关于“毳”字,我就说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一起进步吧!

​​

猜你喜欢
最新游戏更多
热门专题更多
最新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