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的翻译家们:宇文所安、华兹生、蔡宗齐等

来源:爱酷猪责编:网络时间:2024-06-10 00:16:05

《幽州登楼歌》很早就进入了翻译家的视野,其英译者有宾纳、HA吉尔斯、李德兰(李、吴敬雄)、佩恩、沃森(沃森)、许渊冲、蔡宗琪、欧文等。

宇文所庵将诗名译为《幽州登歌》幽州台,华子升、蔡宗启将“登”字译出,分别用和,后者更直译。幽州台即姬背楼,又名姬丘、燕台。燕国曾败于齐国,相传燕昭王即位后,特建此台以广纳人才。唐代幽州治所为姬,故城在今北京西南。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懿攻打契丹,任右侍郎,《登幽州台歌》即此时所作。当时陈子昂的议政屡遭“驳斥”,被贬。 当他登上烟台的时候,燕昭王礼遇郭奎、乐毅的往事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让他感慨万千。

有趣的是,一些译者抛弃了《幽州登楼歌》的字面意义,选择了灵活的意译策略,如白英用了The(古人),不仅凸显了诗中的怀旧主题,也与首句“不见前人古人”相呼应,但问题在于没有考虑到“来人”。

一般怀古诗只谈古人,以古喻今,很少谈未来。陈子昂在写《幽州登楼歌》的几乎同时,还创作了另外几首诗,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燕昭王》:“登上南面的碣石亭,远望金楼。满山高树,唯有昭王在何处?霸业已去,我驾马归来。”这里,只有早已成为“古人”的昭王,以及他留下的遗物——金楼,也就是幽州楼。从这个意义上讲,《幽州登楼歌》中的“后人不见人来”值得高度重视。陈子昂不仅追忆过去,还思考未来,比一般的怀古诗要宽广得多。 其实,他的视野不仅涵盖时间(前后),从第三句“思天地浩瀚”开始,也涵盖了空间。空间和时间就是宇宙。李德兰把诗题译成,别出心裁。既可以指空间距离,又可以指时间距离。《燕昭王》侧重于对古代事件和古迹的叙述,而《幽州登楼歌》则更为抽象。陈子昂从燕昭王具体的历史故事出发,思虑千秋,看透万里,思考古今中外那些才华未得而生、生不逢时之人。

陈子昂看后的反应是“悲痛”、痛苦,甚至“流泪”。吉尔斯将《幽州登楼歌》译为“失望”,这是所有译本中最简洁明了的翻译,捕捉到了陈子昂写这首诗时的某种心理状态。

清人王夫之曾指出:“陈子昂以诗闻名唐代,不但为文人所赏识,而且使明君能用其才华,为相可与马周、姚崇比肩。”马周、姚崇都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陈子昂的水平不亚于他们,但并没有真正受到赏识和重用。华兹认为,陈子昂在这首诗中表达的不仅仅是失望,而是绝望()。他把“独怆而泣下”译为孤独中,我泪落下。这并非毫无道理。征契丹第二年,陈子昂就以父亲年老体弱为由辞去官职归朝,远离政坛。

宇文所庵在《初唐诗》中指出,首句“未曾见过古人”,接近欧洲的ubi sunt文学。ubi sunt是拉丁语,意思是“他们在哪儿?”以此开头的中世纪诗歌,往往表达生命短暂的主题。的确,与“天地浩瀚”相比,生命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瞬间。认识到这个残酷而无法改变的事实后,人该如何是好?陈子昂曾明确表示:“每至山涧幽谷,皆有入朝之愿,但总恐过一代而不得见。”(《政事谏》)他对于自己长期不能施展政治才华,十分失望,但大概还不算绝望。 据史料记载,他趁着回乡侍奉父亲之时,开始收集从汉武帝到武则天时期的史料,准备撰写《史记》,并列出大纲,但因他早逝而未能完成。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最新游戏更多
热门专题更多
最新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