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之前,四行仓库守卫战已两次被搬上银幕,你看过吗?

来源:爱酷猪责编:网络时间:2024-05-29 15:09:31

在《八佰》之前,四行仓库之战已经两次被改编成电影。

战役结束次年,应云伟执导,袁牧之、陈伯勒主演的《八百壮士》在武汉杀青并及时上映,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和民心。

1938 年的版本虽然时长不到一小时,但制作非常精心。

开头以鼓书介绍时局,租界观战、社会各界声援、女童子军送旗等情节奠定了后续两个版本的基本故事框架,结尾则以激昂的号召力向观众发出呼吁,这是推动抗战的时代之声。

令人吃惊的是,当时的战争场面虽然简单,但拍得相当壮观、激烈,枪声、炸弹、还有楼房倒塌、压死难民等特技场面。

1975年版的《八百壮士》是大导演丁山西的代表作之一,柯俊雄、杨群等明星扮成儒雅帅气的军官,豪迈的台词“一颗手榴弹,天堂地狱,来世再见!”令人震撼。

此版战斗场面,新增了“护旗”场面,与同期的《港桥英雄》一样,飞行、轰炸的场面,看得出来有日本特技团队的协助。

转眼间40多年过去了,轮到《八佰》登上舞台了。

这期间,视听技术更新,时代审美、政治环境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演绎这段历史、这场战役,是新版《八百壮士》最大的看点。

单从战争场面来看,《八佰》毫无疑问可以称得上是国内最好的电影了。

罕见的空间感

全片的战斗场面分为五部分,分别是“伏击/毒气”、“夜袭”、“强袭”、“护旗”和“桥梁冲锋”。

不过在讲这五个场景之前,我先讲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就是“空间感”。

这是国产电影最稀缺的品质,比票房、投资更难找,其重要性甚至超过明星、演技。

优秀的电影,无论类型如何,都非常重视空间感的营造。在《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中,你一上车就能知道谁住在哪里。

接下来的场景,都是在这个大舞台、几节车厢里上演的。

《1917》不遗余力地讲解了“无人区—德军防线—小镇—树林”的邮件投递路线,甚至详细解释了穿越战场途中要经过多少个弹坑和铁丝网。

从一开始就与观众“分享地图”是让观众融入演出的最佳方式。

通过设置“游戏”,观众会对接下来的戏剧冲突有心理准备,而不会产生“好蠢!你不能飞过去吗?”这样破坏剧本的想法。

可惜的是,很多国产影片普遍没有重视这一点,往往观众看完一部影片之后,对于剧中的空间位置还是感到迷茫。

这不是观众的错,而是导演的脑子乱了,完全没有利用空间制造紧张感的意识,戏剧冲突主要靠“哭闹,然后撕扯”来营造。

《八佰》的画面空间由“两虚两实”构成,天空中的日军阵地、飞艇是“虚”,对岸的四行仓库、租界是“实”。

两个虚拟的地方仅仅是概念中的一个点,而两个真实的地方则是经过精心绘制的。

四行仓库由战壕、屋顶、各个楼层、下水道等组成,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地形特点,形成了一个进攻和防御的舞台。

苏州河对岸的租界,沿大街排列着大门、名媛楼台、赌场(刀子和容姐)、教授家、戏台、露台(通讯社记者)等观景点,中间有巡警和报童连接。

四行仓库内部空间的交通转运方式多种多样,旨在营造攻守双方激烈的对抗。

对岸的仓库、租界与天空中的飞艇之间,形成了一种“看见与被看见”的关系,甚至可以看作是战斗版的《后窗》。

围观群众的不同反应被切成小块,像各种调味料撒进打斗场面的“盛宴”中,创造出各种口味。

影片以湖北保安总队误入上海战场为开端,一河之隔的两个大空间在“逃亡”场景中被隔开,并在逃兵、送信、送旗等剧情中不断穿插,在不断突破各种精细划分空间的过程中积累起强烈的戏剧力量。

最后在“冲锋桥”场景中,军民突破了两岸空间的阻隔,情感在拉开围栏的姿态中迸发、升华。

正是因为导演巧妙地让观众与剧中人物共享这种空间布局,才使得所有的对抗、逃脱、支援都如此惊心动魄,虽然煽情,却丝毫不逊色。

国内电影中很少有电影能如此营造并运用空间感。

精彩的打斗场面

影片的第一个战斗场面是日军对四行仓库的试探性进攻。

一旦门倒下,人就被困在罐子里,观众只能通过枪声和从破碎的窗户中冒出的浓烟来想象里面的悲惨情况。

这种手法叫做“间接写作传神”,黑泽明在《七武士》的“夺长枪”场面用过,杜琪峰在《选举》的“卡车大战”场面用过,徐浩峰也喜欢用,以彰显自己的品味。

但“暴风雨要来了”的气氛一旦形成,真正的暴风雨就要来了。

好在《八佰》很快就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本质上,它和《黑鹰坠落》《攻城略地》一样,是一部纯粹的动作片,整部影片都是按照战斗场面的逻辑和节奏来安排的。

我很喜欢第二场“夜袭”,首先节奏感就很棒,老算盘和端午游泳逃生,遇到了凶残的日军突击队,他们以同伴溺亡为代价,逃出了日寇的追击。

两人在河里回头望去,发现无数的日军正从楼后逼近,端午终于忍不住大声喊出警告,惊动了众人敲锣打鼓,随后战斗开始了。

它营造了足够的悬念,为端午最后果断回头奠定了情感基础。

大楼内的战斗结合了肉搏、枪战和爆炸。影片中日军的脸部大部分时间都是模糊的,只有这一部分与守军进行了肉搏,从而强调了日军的凶猛。

洋怪险被开膛剖肚,用刀割断了日军的喉咙。清场时,日军用手榴弹反击。可惜,使用的CG等离子有点假。

这一段以双方在打开灯光后无遮挡的对射结束。这一场景调动了建筑内外几乎所有的空间,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在室内展现了出来。

第三场戏是全片的亮点,这里的对抗最为残酷。

从记者的消息到报童的叫卖声,首次阐释了日军“三小时占领四行仓库”的疯狂战略,这是一场“游戏中的游戏”节奏空间,进一步加剧了戏剧冲突。

历史上,四行仓库阵地主要依靠楼顶的机枪掌控整个战场,侧面没有漏洞,所以日军的策略就是利用车辆做掩护,躲进盾牌阵型,接近楼下的盲区,然后装填炸药进行爆破。

因此本节的悬念主要在于守军能否及时在两侧打开射击洞,以及如何击退日军的盾牌阵。

导演在这场戏里用了几乎所有的电影手法。

首先,新世纪战争片常用的手持拍摄、快速剪辑等手法,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巨大的信息量,营造出风暴般震撼的视听感受。

第二是长移动镜头,调整节奏,阐释空间。

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岸各界民众的反应也被融入到战斗场景中,何香凝观战、民众用标语提醒人们西岸有危险,促使观众自觉将自己带入场景,增强参与感。

这一幕在“人弹爆炸”的惨烈场面中达到高潮,浑身沾满手榴弹的战士报出自己的名字,高喊“爸爸、妈妈,我是不孝子!”,跳下楼,牺牲自己打破阵型。

特别要表扬一下导演,在最煽情的这段,没有一个慢镜头,也没有用那么低级的胁迫手段逼迫观众认同影片的价值观,信息量足够,战斗节奏一点都不乱,棒极了!

第四场“护旗”是影片的看点,前面已经说了,这一幕只在1975年版中出现。

历史上,四行仓库楼顶确实升起了国旗,也确实遭到了日本敌机的袭击,但并没有发生过“护旗战”。

场景的虚构性导致其缺乏逻辑必要性,耸人听闻的气氛开始掩盖战斗本身。

端午最后两枪打中了日本飞机的挡风玻璃,差点成为神话。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个镜头。

最后一场战斗戏是“桥梁冲锋”,可以说是以情怀为主,战斗为辅。

导演在这场戏的叙事上花了不少功夫,直接从谢晋元与敌方首领会面跳转到连夜撤退,之后闪回原因,交代两军谈判、特使指示等政治因素,接着又展现守军沐浴、杂牌部队、掩护撤退的伤兵等。

只有在充分刻画了杨怪、老铁、小湖北等人的英雄光辉,交代了他们的命运之后,故事才回过头来讲冲锋桥事件,最后在特使的肯定和人民的号召下,塑造了冲锋桥官兵的崇高形象。

复杂的叙事意义在于将撤退的政治意义阐述清楚,赢得观众的同情与理解;至于战争场面,主要作用在于强调牺牲,赚取泪水,因此大量使用慢动作,并加入原本没有的雪景。

说实话,商业效果一流,但是格调不高。

以我个人的观点,五场战斗场面的质量从高到低排名为3、2、4、1、5。当然,从其他角度来看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剧情“有偏差”

战争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全景视角展现战争过程,指挥官在千里之外作出决策,将领冒着生命危险杀敌,代表作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最长的一天》、《虎!虎!虎!》。

另一类影片关注战争中个体的命运,反思战争的荒诞性与残酷性,代表作品有《西线无战事》、《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八佰》的尴尬在于其定位不明确,在战争全景与个人写照、鼓舞爱国斗志与谴责战争破坏之间徘徊,最终落入了两类定位。

四行仓库战役的主角无疑是团副官谢晋元和第一营长杨瑞符。

他们在关键时刻被赋予任务,孤身一人与敌人作战。戏剧的焦点就在他们身上。所有的事件和人物都在。这是常规的拍摄方式。1975年版的《八百壮士》就是以这种方式拍摄的。

管虎显然有自己的想法,把湖北保安总队两个小伙子和老铁、老算盘、洋怪等杂牌军塑造成主角,这没什么不妥。

历史上,88师被称为“德装师”,但实际上,在淞沪会战前期经过数场硬仗之后,其兵力已消耗殆尽。

经过五轮招募,来自湖北的民警、保安被有组织地“填充”,成为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主力军。

从这些鲜为人知的人物开始展示战争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好主意。

问题是,导演通过这些人把《八百壮士》的故事讲好了没有?我觉得没有。

影片聚焦他们从“害怕死亡”到“殉道”的过程,这也是电影剧中常见的“人物弧”。

除了兵羊怪,老算盘、老铁、端午三人都不甘心死亡,试图逃跑。老算盘成功,端午夜袭时发生异动,为护旗牺牲,老铁直到最后一幕才半拒半从,接受了光荣的掩护任务。

影片的三分之二篇幅都用来表现他们的逃亡和对战斗的恐惧,宝贵的时间并没有用来表现战斗的准备,也没有用来刻画那些炸毁盾牌阵的战士们。

朱胜忠、谢晋元等将军的面容模糊,只有他们的方言台词给观众留下了些许印象。

那我们不禁要问,不管你把这些小人物拍得多么感人,跟四行仓库之战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都知道,人都是怕死的,但是八百壮士之所以被历史铭记,不是因为他们怕死,而是因为他们不怕死。

《八百》这部剧的错误就在于,它既想有主旋律的英雄主义,又想有反思的深度,既想有全景式的事件,又想有个别的真实。

于是,影片取名为《八佰》,却成了《八佰》的“碎片”,想通过几个小人物和投身战场的乌合之众,展现直接抗战的光荣与伟大,而真正有名字有姓氏的英雄,却被打造成符号和移动的背景,精心塑造的几个主角,其实并没有真正参加过战斗事件。

原本应该相辅相成的人、事、景被分成了三段拍摄,在两个多小时的片长里,真正有效的表达并不多。

当然,尽管存在这些缺陷,《八佰》仍不失为一部难得的国产战争史诗。

有责任感,有场景,有人物,值得去电影院观看。

你看过这部电影吗?你觉得怎么样?请给它评分。

猜你喜欢
最新游戏更多
热门专题更多
最新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