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之借代 晚清官员信札中的隐语:解读历史事实的关键

来源:爱酷猪责编:网络时间:2024-06-01 15:01:08

概括

晚清官员书信是研究晚清历史非常宝贵的资料。出于保密等原因,晚清官员在书信中经常使用隐语来指代人物和事件。隐语的常见使用方式有典故、转喻、分字、借喻等。探究晚清官员书信中隐语的使用规律和隐晦表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历史事实。

[关键词] 晚清;官方书信;暗语

书信是晚清官员之间重要的交流方式,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对政局的议论,还包括晚清官员的日常生活、学术讨论、书画欣赏、人际关系等。正因如此,晚清官员书信是研究晚清历史十分珍贵的资料。然而,出于保密等原因,晚清官员书信中常常使用隐语来代指具体的人物或事件,这给相关信息的解读带来了严重的困扰。本文在江明、张百川相关解读的基础上,尝试对晚清官员书信中常用的隐语表达作初步探讨。

1. 晚清书信中的暗语

晚清官员书信中的暗语主要体现在人名上。书信不同于奏章、圣旨等正式文件,具有很强的私密性。正因为如此,与正式文件直呼其名不同,书信中出现了许多当时普遍接受的称呼方式。一是用字称呼,如称张之洞为“小大”,称张佩纶为“有乔”,称王文绍为“奎师”等;二是用假名称呼,如称张佩纶为“廉斋”,称张之洞为“胡公”等;三是用字或假名加上“公”、“章”、“翁”、“士”、“帅”等字尾以表敬意,如称张之洞为“祥帅”,称黄彭年为“寿章”,称潘鼎新为“钦翁”等; 四是按籍贯称呼。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通常称“李合肥”。李鸿藻是直隶高阳人,通常称“李合肥”,通常称他为“李高阳”。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通常称他为“翁常熟”等等。五是按爵位称呼。太平天国起义平定后,曾、左、李等人均获封爵位。曾国藩被封为“永义侯”,所以世人尊称他为“曾侯”。曾死后,其子曾纪泽继承爵位。曾纪泽字介刚,所以又称“曾侯”或“介侯”。左宗棠先被封为“恪敬持节”,后加封为“恪敬侯”,所以世人尊称他为“恪敬”; 第六,以死者谥号来称呼,如“倭文端公”、“林忠肃公”、“曾文政公”等。这些称呼方式虽然对不了解生平的人可能造成阅读上的困难,但相对来说比较明确,不属于暗语的范畴。真正的暗语已经超越了这些惯用语,往往使信息更加隐晦,难以猜测。

在江明整理的《李鸿章与张佩纶书信集》中,张佩纶使用暗语主要有以下几个时期,一是“云南奏疏案”弹劾王文韶时期,二是“甲申宰相之变”时期,三是共理福建军务时期。这几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政府人事变动频繁,而书信中的内容大多涉及评人、推荐官员等,都是敏感信息。

最典型的就是甲申政权更迭后,张佩纶写给李鸿章的一封信。

“我们之间书信来往已有十天了,意思却不太清楚,我在此简单说明一下,供大家参考:

救度僧道,是我二十四岁前的志向,如今已冷淡。道教难兴,僧人纷纷皈依佛门,神仙不忧。时间久了,僧人还是会当住持。僧人甘愿离开寺院,说是禅心沾满泥土。

两幅画都比僧尧的画好,但最神化的还是僧尧的画,最接近神化的还是昙溪的画,两幅画并不需要长期挂在密室里。

十八拜神,其实是劝神一心归道。我本不信道,但道家还是怕人的,可以和人合作;神没有顾忌,很难和神合作。

二十五,有偈语来教,说我疑心有图谋,多虑,便叹息三次;方丈疑心僧道人给他添麻烦,着急交代,便叹息一次;神仙要利用方丈,先用法术吓唬他,方丈已经心生动摇,便又叹息一次;方丈本来很好,却被外魔内神骚扰,我帮不上她,便叹息三次。殊不知佛祖生气,是因为方丈多年研习慈航佛火精髓,所捐的钱财土地还不足以降伏佛法,便用棍子打他的头。不是因为僧道人,而是五台山的僧人扰乱了方丈。

我不喜欢道教,也不喜欢和尚。但是和尚受过戒律,对佛陀虔诚,对方丈也十分恭敬。和尚是道教的负担。而且,攻击释迦牟尼的人,也是攻击我们道教的。和尚走了,儒家何以留下?

诸神忘不掉张贤,连连给他以师尊,贤必须追随赤松(我要招他做韦陀,但我不是吓鬼的人)。

宣讲佛法的人是寺院的方丈,请不要插手。五斗米派的天师只能捉妖,不能宣讲佛法。

阎罗王很难相处,因为他有三个习惯:欺骗、固执、粗鲁。”[1]

文中没有真人姓名,只有神、道、儒、僧、佛、方丈、阎罗、释迦牟尼、鬼、天师、赤松、和尚、画师等称谓。此文看似三教会聚,实则如坠云雾,可以说是用暗语的巅峰之作。江明先生和张小川先生都对这封信做过解读,可惜他们的解读有些地方不太对,我以后再解读。[1]

2. 晚清书信暗语的使用规则

光绪六年至十年(公元1880-1884年)是晚清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一方面,日本侵占琉球​​,觊觎朝鲜;另一方面,法国从南越向北发动大举入侵。中日、中法之间,面临着和不和的问题。清流派在和战问题上不断批判,影响到朝廷的用人、中央的人事变动。先是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因母丧,请假守丧,朝廷两度力挽狂澜,调两广总督张树声代理直隶总督,李鸿章仍奉命代理北洋通商大臣,参与对法谈判。李鸿章坚决不接受此职。 北洋重镇面临权力真空,张树声、张之洞等人担心兵部尚书王文绍占据直隶总督、北洋提督等重任,“张二人恐琅邪来夺此位,遂劝我接受通商大臣之职”[1],于是张佩纶等人开始在朝中掀起弹劾王文绍的运动,试图将张之洞等人拉入御史馆两署,实现人事变动; 第二,光绪十年(1884年)春,朝廷因对前线失败感到不满,借着盛昱弹劾张佩纶误护唐炯、徐延绪及军机大臣之机,发动“甲申中署之变”,罢免了所有军机大臣,用亲王李世铎、户部尚书颜敬明、刑部尚书张之万、左侍郎孙毓文组成新军机处,亲王醇逸欢开始参政。这两件事都引起了朝廷的人事变动。围绕这些变动,朝廷官员和地方督抚互相通报,商议政事和人事事宜。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密函。

现就李鸿章、张佩纶、陈宝琛、醇亲王奕欢等人的书信来探讨晚清书信中暗语的运用规律。

第一是借典。光绪六年(1880年)四月九日,张佩纶致函李鸿章,称“建平提丁卯,本是讽刺之意,待卿翁到津,愿当面相见。”[1]丁卯指徐谦慎,其缘由后文再说。蒋明指出建平指恭亲王奕訢,但未明其故。宋人张元干《满庭芳:赵希外寿宴》有“建平气度,溥狄行止恭”一句,盛赞宋朝皇室赵氏有西汉河间王刘德、东汉东平王刘苍之气度。[2] 无独有偶,1882年12月7日,李鸿章致函张佩纶,称“译文处人手不足,高养尹主事,形势恐有疏离,新招之人不合,令我十分着急。闻东平渐好,约仲春时节才能回离,此事须待出放后再议。”此处的“东平”即指东汉东平王。光绪八年(1882年),恭亲王奕譞因病长假,两译文处实由李鸿藻主理。这进一步印证了“建平”或“东平”究竟指恭亲王。光绪七年(1881年)七月初五日,李鸿章致函张佩纶,“待你钓鱼回津,当转小章一事。” “小章”指当时受李鸿章之命在上海处理电报事务的盛宣怀,其原因留待后文论述。“钓奥”,蒋明认为是指山东巡抚任道荣,但并未说明原因。其实,这也是借典的另一个例子。“钓奥”出自《庄子·外物》卷二六“任钓奥先生”的典故。宋代诗人文同在《赠章明任光禄尊生》一诗中就借用了这个典故,诗中用“任宣宣先生,本是钓鲍鱼之人”来赞美任尊生。结合李鸿章与任道荣是姻亲,可以推断此处是向任道荣致意。

二是转喻。古时主要用于同姓之人,用一人代指另一人。如王安石即指姓王的宰相。光绪八年(1882年)三月二十九日,李鸿章致函张佩纶:“景公今日午到衙门,在堂上宣读圣旨,二人谈两句。”景公是王安石的别称。这天,兵部尚书王文绍到天津传达圣旨,这就是用王安石代指王文绍。 光绪八年(1882年)十一月十日,张佩纶致陈宝琛书信,谈到王文绍因云南报销案请辞后枢密院人事变动,“遂罢景公,任用于山、武贤二人,略胜景公,亦与沈文帝同级。”意思是说王文绍被罢官后,翁同龢、潘祖荫奉命兼任兵部尚书。1882年11月16日,陈宝琛在信中致张佩纶,并提到弹劾王文绍一事,说:“劝半山留任,屡屡为之?是想保全他的面子,等他坚决要求?还是另有所图?”[3]王安石的绰号是半山,这里仍指王文绍。

古今隐语的例子很多,如“捕鲍,当令调江”一句中的“小张”即是一例。查“小张”,《会稽典录》记载:“盛宪,字小张,行路遇一童子,相貌奇特。宪惊问,乃鲁人孔融。”[4]这里用“小张”来指盛姓男子。与李鸿章交往较多的盛姓男子,应是盛宣怀。

古代,现代的暗语往往集中在书信中。光绪六年(1882年)十一月,张佩纶致函李鸿章:“闻兴宪不同意修铁路,欲召集朝廷驳斥。枢密院以为月氏、溥纶不宜,圣谕亦有书信,遂分南北洋调停。”[1]兴宪指纯亲王义焕,后文再说。月氏指金代抗敌名臣刘琨(《晋书》卷六十二),即指刘铭传;圣谕指清代书画家吴子,此处即指吴大真。

第三是进士的年份。如用“丁卯”代表徐钦慎。光绪六年(1882年)四月九日,张佩纶致函李鸿章:“建平提到丁卯,本是讽刺之意。卿翁在天津,希望可以当面谈一谈。”建平指恭亲王,丁卯指徐钦慎。徐是丁卯进士,受李鸿章之命,共督北洋水师。张佩纶认为其才德不可信。这一年三月二十日,张佩纶致函李鸿章,详细列举徐道的过失:“上海是互市之地,日本也是通商之地,徐道带妓女游街,是日本荒淫无度之人。” 至今上海人和日本商人都瞧不起他。……他出使日本时,我老师说他没有才华,就停了下来。有几位有识之士说,我老师先挑​​出青年人的优点,鼓励青年人向他们学习,然后指出他们的缺点,不为他们的错误辩护,这是古代大臣的作风。……我老师知道徐道不能胜任使节,也不知道他不能统领军队。他之所以不派徐道去,是因为他对徐道很恩厚,认为徐道是温恪的幼子,任善的弱弟,若不得到家里的宽容和包容,他就会落马。……然而佩纶或许能说明我老师的诚恳苦衷,但徐道却不深知,只是自吹自擂,兴奋不已。”[1]

第四种是分字。也就是分姓。1881年2月23日,张佩纶致函李鸿章:“毛晋之荒唐,已触怒皇帝,舆论亦鄙视他为奸臣。所以评功,是为了厚待忠臣,保存旧有功臣。已明于世人。愿您不畏谗言,莫怒,多恭谨守信,以不负深恩。此古臣之为人处世之道也。”“毛晋”指谁呢? 结合前一日光禄寺少卿刘锡弘弹劾李鸿章“跋扈不忠,行君子之实”(《清德宗实录》),遭革职,此即指刘锡弘,而“刘”字拆为“毛进”,亦可称为“毛进道”。

第五是典故。上文中提到的“兴宪”,是指明太子朱由检,明献章第四子,明太祖朱由检。封为湖广安陆王(今钟祥市),死后谥号“宪”,称“兴宪王”。其子明世宗继位后,谥号“兴宪皇帝”(《明史》卷十七)。其经历与纯亲王奕劻相似,故以兴宪为典故。另外,用“周公”来指恭亲王奕譞,意为周公辅政,因恭亲王奕譞曾任议政使,后虽免去议政使之职,但长期任首辅军机大臣。 例如光绪七年(1881年)十一月十四日,李鸿章致函张佩纶:“周公似乎仍对君有恩,非外人所能诽谤,其心胸狭隘,实可悲矣。”除了用周公、兴贤来称呼恭王、醇王外,李鸿章、张佩纶等人还用“鲁王府”来称呼恭王,用孟子来称呼醇王,等等用法。“鲁灵光宫,景帝成吉之子公禹所立。”因此,汉景帝之子公刘裕就称呼恭王,也有人用“灵光”来称呼醇王。至于孟子怎么会称呼醇王,确实不知从何而来。 例如,1885年9月15日,李鸿章致函张佩纶,论述甲申之乱后不能任用恭亲王和张佩纶的原因。他说:“在佛前五巡,言辞颇多,一到鲁王府,面色一变,余言不敢复述。孟先生备至,每谈及事理,即批评挤占琅琊之过,弹劾群臣之过,又责备马嵬之鲁莽,可惜不克制其才华。”1886年3月23日,张佩纶致函李鸿章,谈到醇亲王视察海军:“孟先生下海之行,满怀壮志,高瞻远瞩,实为钦佩。”[1]他对醇亲王这种不露声色的视察海军作风表示钦佩。

第六,结合上下文使用暗语。晚清官员的信函中,经常出现“陛下”一词,指与收信人同姓的人。1884年3月21日,张佩纶致函李鸿章:“陛下问候,幸近几日来信,请陛下勿忘此事,我将为您祈福。”“陛下”指的就是甲申变乱中刚被罢军机处分、被贬的李鸿藻。除了与姓氏的关联,还有与周围人的关系,特别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的关联。例如,李鸿藻因故乡直隶高阳,常被尊称为李高阳,但因慈禧太后称他为“老佛爷”,所以又称他为“高僧”。 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初十日,张佩纶致函李鸿章,谈及黄彭年复职一事,希望李鸿章有所作为,称“若能于谢函中向僧说明此事,则不言而喻”。他希望李鸿章向李鸿藻问好。光绪八年(1882年)八月十二日,张佩纶致函李鸿章:“朝鲜之战,清廷力以为用武有误,皆有同感。问其原因,多系辟疆耗费过度所致。幸内议以大功,赏赐必厚。”[1]“辟疆”是谁,还得与前一封信联系起来。 1882年5月5日,李鸿章致函张佩纶:“吾以为甄先生举贤过急,不得不与他争辩,险些失宠。但足见他求贤若渴,诚心诚意。钱先生言辞含蓄,能平息纷争,止息骚动。唯刘先生一味奉公,实在有些令人失望。我已将信宣读,不愿当面丧心病狂,背地里笑你。”信中的甄先生即指张树生,字振宣;刘先生,汉代被张良封为留侯(《汉书·张良传》),亦指张树生。 张良有个儿子叫张辟疆(《史记·吕后传》),由此可推知,这里的“辟疆”即是张树生的儿子张华奎。

人与事之间也有联系。1884年4月20日,李鸿章致函张佩纶:“沈鲁全不知此事,故作此安排。”沈、鲁分别指纯亲王义焕和严敬明。前者掌管沈吉营,故称“沈”,后者则以“鲁严”二字代之。

根据以上代码使用规则,结合习惯称谓和史实,我们可以对一些字母进行解读。

光绪八年(1882年)九、十月,陈宝琛给张佩纶写信,谈到江西官场的情况:“太白自何键来了以后,作为诗人的名声已大不如前了。他平日里为人廉洁节俭,但性格固执懦弱,凡事都保守,只求避免失误,小事一丝不苟,大事含糊其辞,要求也不直截了当。所以王伦以傲慢欺负他,洪冶以虚伪奉承他。敬思先生说他固执可恨(怕部下瞧不起),懦弱可怜(怕得罪人)。此言也诚恳(他是个好人,是个好官,但不是好总督,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但他早就想退休了,易和阳来了,他更会伤感。” [1] 太白,李白字,本意指李文民,光绪四年至八年(1878—1882年)任江西巡抚;王伦,本意指王明銮,光绪六年(1880年)二月前任江西学政;洪崖,又作洪崖、鸿崖,是黄帝大臣令伦的仙名,本意指鸿钧,光绪六年二月起任江西巡抚。

光绪八年(1882年)五月初七日,张佩纶给李鸿章上书:“越南那边传来消息,有异传,月氏以病请辞,俊然顺应民意代为出使。……皇上非常坚决任命您为巡抚,深虑郑公不能尽丧,曲江将要入关。”月氏即金代名将刘琨,因病接替刘长佑出任云贵总督;俊然即东汉名将岑彭(《后汉书》卷十七),接替岑毓英,从福建出任云贵总督; 郑公即唐代郑公魏征,他曾劝唐太宗让军官服丧:“国初,军官不受丧制,今天下安定,莫不失其情。”意思是说,朝廷未必让李鸿章服丧满期,他的情怀就会被剥夺;曲江即邵州曲江人张九龄(《新唐书·张九龄传》),在李鸿章服丧期间,他接替了奉命出任直隶总督的张树声。

1882年11月16日,张佩纶多次弹劾王文绍。陈宝琛劝告张佩纶:“岳父要谨慎,不可轻举妄动,应劝说邻里,请胡公入内,或请千秋帮忙,这样才有发言权。”[1]胡公是张之洞别名胡公、鲍兵;千秋是严若居字千秋,指严敬明。陈宝琛希望王文绍请辞后,张佩纶想办法把张之洞弄进总理衙门,再借助严敬明的帮助,加强中央权力。

1882年12月18日,李鸿章致函张佩纶:“我方才读完御文,得知湖北案已结。弟年老,已无心于官场,但一向孝亲友爱,忠厚仁爱,远近无人说闲话。太冲报复稍有疑心,必深报周内。若非英明皇帝的轻视,中央军委的调停,怎会有所怜悯?我感激不尽,不知该如何报答他。”太冲,左思鬼之借代,字太冲、太崇,晋代文学家(《晋书·左思传》),其《两京赋》曾引起洛阳纸张需求量巨大。宋代邓林有《左太冲》诗,即指左宗棠。 光绪七年(1881年)十一月,时任云南监察御史邓成秀举报湖北财政,弹劾李翰章,清廷派左宗棠前去调查,并罢免巡抚杨宗濂,李翰章不久也被免职。

1884年3月27日,醇亲王致信翁同龢,谈及总理衙门人事变动。“初识子方,乃莽撞之徒,年纪轻轻便崩,须有颇多阅历,方能担此重任。前几日,他译出奏折,言辞冗长,近乎威胁之意。我斥责他,至今不予回应,足见其资历之浅薄。”[5]子方,又名张良,字子方,即张佩纶。1883年11月11日,刚出任总理衙门尚书的张佩纶致函李鸿章:“承六卿大臣之劝,任总理衙门尚书,得贵劝,慎重其职,不胜荣幸。” 在贾尚()的总理变革之后,张·佩伦(Zhang )利用了新军事部长的弱点,他不熟悉外交事务,以便让冈王子掌权。

3.张·佩伦(Zhang )的秘密信的解释

在上述讨论使用隐秘语言的规则之后,如果我们回顾张·佩伦(Zhang )的典型秘密字母并解释它,我们将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性。

1. " monks and was my the age of 24, but now it has cold. is to , and monks have to , and the gods are not . After a long time, the monks will still be the abbot. The monks are to leave the , that their Zen mind has been with mud." Monk to the monk, Li , to the owner of Ledao Hall, Gong Yixin, God to Chun Yixin, and to Cixi. This means: March 24 this year, Zhang to save the in a way, and wrote a in the name of the Yamen to the and the of the Yamen, but he was and gave up the idea. , it was for Gong Yixin to over the . 尽管Li 与Cixi Cixi相处融洽,但Chun王子不喜欢他,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后,Li 仍将负责政府事务,但Li 不再想成为军事部长,“他的Zen Mind被泥被弄脏了。”

2.“在这两幅画作中,Liben比更好,但是最神圣的,Tanxi是最好的。 ER,作家和文奇(Weng )的名字是Tanxi,他是在此时与尚恩·伊伊恩()的总理变化后,他与他交换了Yan Zhang,这意味着他与他交换了更多,他与YAN YIH更加友好。特别是尊重旺·汤时。 因此,将来,Yan 和Zhang 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担任军事官员,并且“不需要长时间挂在秘密房间里”,但Weng 可能会成为新的贵族。

3.“三月的第18天,我全心全意地拜访了众神,以说服他们返回道教。我不是道教的粉丝,但道教仍然尊重人们,因此我们可以一起工作;众神没有; UAN没有顾虑。

4. "On the 25th, a verse came to teach, that I was of who was and , and I three times: the abbot that the monks and were , and was to , so I once; the gods to use the abbot, and first him with magic, but the abbot was moved, so I again; the abbot, who was very good, was by and gods, and I could not help, so I three times. I don't know that the was angry the abbot had the of the Fire for many years, and the money and land he spent on were not to the , so he hit him on the head. It was not to the monks and , but it was the monks in Mount Wutai were the abbot." 因为有一节经文是在教导的,所以用来代表李·洪宗(Li )。 Yixin和其他人的含义,因此他渴望写一封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Yixin想使用Li 谈判和平,“首先使用策略来吓oin他”,而 Cixi则生气了提出了李·洪斯(Li )的和平提议,因此“菩萨()”“打扰了住持”。

5.“我不喜欢道教,但我不喜欢僧侣,他们是诚挚的,他们非常友善。宗教“指的是包括张·佩鲁伦(Zhang )在内的青林党员。

6.“众神不能忘记张海,并反复提供尊重。众神必须跟随奇斯(他们想招募他成为,但我不是一个害怕鬼魂的人)。 ATTER的一部分是张·佩伦(Zhang )提到了道教的代表奇斯(),他的昵称是张·伊克斯(Gong Yixin),他的昵称是“莱多·洛德()的大师”。

7.“讲道是修女的生意,请不要参与。赖斯·米斯(Rice Sect)天上的大师只能抓住怪物,但不能宣讲“宣讲”。艾瓦斯国旗来到天津支持儒家和莫希斯特人,也向世界展示你不是一个战争倡导者,我想知道你的意见是什么?

8.“ luo很难相处。他有三个习惯:欺骗,顽固和粗鲁。拯救国家。” [1]

4.清朝官员的其他晦涩的表情

除了使用代码词保持机密性外,清朝晚期的官员还使用其他晦涩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意见并传达信息。

首先,在1882年11月16日使用了中医的术语,陈·鲍兴(Chen )写信给张佩隆(Zhang ):“最近,医生只想遵循古代处方,但在深度上不区分疾病的症状,所以我如何努力地对待我的妇女,我不知道我的妇女不知道一个人表面上,他在谈论中药的处方,但实际上,他在谈论派对谣言弹imp的策略,因此他们无法帮助Zhang ,因此他将希望放在上,又求助于,又是众所周知的。

第二个是在1884年5月29日使用的代码。 “使用”。[1]在的领导层变化后,除了李·洪佐(Li )被解雇并被淘汰,还遭受了重大打击。在与法国在上海进行的和平谈判。

第三个是创建一个自我创建的电报代码。换人的办公室通常会让人们醒来。 [1]“ Chu Bao”指的是Hefei,Anhui省的Zhang 和Li 的侄子。 Ang。

第四,这是一个双关语。一个人努力工作,我都应该努力地寻求红色药丸并为雪祈祷。对于Yan 来说,他将全心全意地寻求Tao。 因此,他明确告诉李·洪宗(Li ):“如果您认为有太多的单词,那么的几句话也可以接受。但是,不应删除红色药丸和雪这个词。”

[参考]

[1]江明编辑。 Li 和Zhang [M]之间的对应关系。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2] Zhang 。 :Zhao Xiwai的生日庆祝活动[M]。 北京:中华图书公司,2009年。

[3] Chen Xing。 Chen 和Zhang [M]之间的对应关系。 由Chen Jiang编辑。 上海:上海古书籍出版社,2020年。

[4] Li Fang。 Yulan:第444卷[M]。 北京:中华图书公司,2000年。

[5] Weng Wange,旺姆文学收集第4卷:中国 - 越南人争端[M]。

原始引文:Yan 。

猜你喜欢
最新游戏更多
热门专题更多
最新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