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聪明源于不浪费精力,文化激发旺盛生命力

来源:爱酷猪责编:网络时间:2024-06-11 08:02:30

介绍:

德国哲学家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只有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把精力浪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生活中无用的知识太多了,但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用琐碎的知识,把生活切割成专注、快乐、有趣的碎片。

人们常说我的演讲很有激情,但是今天听完两位嘉宾的演讲,我感觉瞬间被震撼了。(众笑)

尚先生和徐院长的热情,来自于对文化的热爱。文化确实是一种高尚的东西,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生命力碎片怎么得,它不同于知识,你会发现一个有文化的人,生命力非常强,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充满激情和情怀,充满对世界的热爱和诗意憧憬。

但今天,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传授知识、技术、专业知识,而缺少文化,培养出了许多世故的利己主义者,也培养出了许多冷漠、无情的高学历野蛮人。

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中国人耳熟能详,也认同这句话。历史上,1840年以后,中国在西方科技面前不堪一击,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落后就是挨打。这个落后,就是指科学技术的落后。从现实的角度看,如果我们今天不能用知识很好地答好一份标准化的试卷,我们可能就考不到好大学、学不到好专业、找不到好工作,也可能无法更好地满足我们的物质欲望。

无论是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压力,我们都知道知识很重要。但我今天想告诉大家的是,知识虽然确实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

这根胡萝卜已经绑住了他一辈子。

首先,知识是无限的。什么是知识?知识就是对这个世界上一切事实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知识也是无限的,但悲剧的是,生命是有限的。庄子曾说:“吾生有限,而知无量;以有限去求无限,则危矣。”世界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蕴含的无限知识,我们的生命就白白浪费了。

知识没有条理,就是无用的,是碎片。比如,有一次某报社搞了一次中国文化知识竞赛,请了一批专家出一套中国文化题目,题目出来后,编辑让我审阅,我看了5分钟,给的评价只有6个字:无趣、无趣、无用。

比如有一道题,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宦官是可以结婚的?(众笑)这是很严肃的学问。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了解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你就是一个大专家。但如果你的主要精力不在这上面,这些零碎的知识对你来说就没什么用。

还有一个问题: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如果能把它变成系统的知识去分析、去研究,那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一个人没有这样的愿望和目标,只知道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样的知识不仅对他没有用处,还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因为知道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答案,所以他心里暗自高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酷的人,特别想让别人知道这一点。于是,他每天都等着别人问问题,希望得到他们的赞赏。为了等到这一天,他可能每次和朋友吃饭都会点胡萝卜(大家都笑了)。别人吃得开心,他却只等着一个问题。

这根胡萝卜束缚住了他一生。

很多人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生活切成碎片。

德国哲学家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只有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把精力浪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在听一个问答节目。节目里,主持人放了5段音乐,每段几秒钟,然后问:这5段音乐中,有2段是同一首歌,谁知道?一个小伙子回答说他知道,而且答案正确。

第二个问题是:你知道其中两首歌是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吗?我当时就紧张了,怕他知道,不知道就说明他还是个正常人,知道了可能就毁了他的一生。但是没想到他真的知道了。(众人大笑)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大吃一惊,问为什么?我说:“这是在侮辱我们的智商,误导我们人生的方向。”

这就叫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无用的知识。比如,很多人关心星星喜欢什么颜色,自己的星座是什么,结过几次婚,离过几次婚。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事情上时,他可能会获得知识,可以在饭桌上和别人聊天,但他会变得非常琐碎。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警惕知识》,大意是说我们的生命不可能拥有无限的知识,更悲惨的是,枯燥的知识会让生命变得无趣,琐碎的知识会让人的性格变得琐碎,甚至庸俗。

孔子的学生子夏早就说过:“虽小道,必有可观之处”,但“过犹不及,则泥足深陷,君子不为”。即使你可以吹嘘自己知道胡萝卜什么时候传入中国,但如果你总是把认知集中在这种信息上,你的人生肯定不会有任何成就。你用琐碎的知识来碎片化你的人生,君子不为。

荀子曾经提出过知识的鉴别。他说有些知识是枯燥的、无用的、无趣的。荀子对这样的知识有一个判断,叫“不知则无害,君子也;知则无害,小人也。”知道这样的知识不会让你成为君子,不知道这样的知识也不会让你成为小人。有些知识不会给你的生活增添什么,那又何必浪费你的精力和时间呢?

但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用琐碎的知识,用专注、热情、兴趣,把自己的人生切成碎片。

事实上,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事实上,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列子》里有一篇文章叫《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座的各位都看过。两个小孩争论太阳是早上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他们各有各的理由。一个说早上离我们近,因为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的大;另一个说中午离我们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热。

孔子确实压力很大,他几乎就是那个时代的“”和“百度”,人人都去问他问题。两个小孩问孔子问题,孔子却无法判断。于是作者就用小孩子的口吻讽刺孔子:“谁说你学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这种思路显然是错误的。在人生知识的考场上,谁能站到最后?我今天跟你们打个赌,我可以给你们一套100分的知识题,每道题都有标准答案,但我可以让在座的各位都得零分。反过来,你们也可以给我一套100分的知识题,让我一分都得不到。

比如复旦大学曾经有一道自主招生的题目,老师问学生:“你们现在问我一个问题,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我答不出来,第二你们要有标准答案。”很多人说这道题太雷人了,但我觉得设计的很好。因为它告诉我们,在知识考场上,没有人能站到最后。一个聪明的学生马上问:“老师,你知道我爷爷叫什么名字吗?”(众人大笑)

我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给你们出题,不用费多大力气,你们就可以得零分。你们知道我爷爷叫什么名字吗?你们知道我奶奶叫什么名字吗?你们知道我爷爷的二叔叫什么名字吗?谁能在这里答对,今晚就请我吃饭。(众人大笑)可见知识可以打败任何人。

如果算上知识总量的话,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各位,知识都比孔子多,比如我可以问计算机、物理、英语、数学等等问题,孔子肯定回答不了你。

但是,我们是不是比孔子高一个层次呢?这需要我们思考另一个问题:决定孔子层次的,并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别的东西。孔子自己早就说过:“我有知识吗?我是无知的。”我有知识吗?没有。苏格拉底也说过:“我比别人多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我知道我是无知的。”

他们这样说,不是出于谦虚,而只是在陈述一个道理。面对无限的世界,我们短暂的生命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可以忽略的。因此,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的无知,也应该宽容他人的无知。

你不喜欢我,就给我出一道数学题。为了准备下一道数学题,我天天钻研数学。10年过去了,《解放日报》文化论坛快出到第6800期了,我终于鼓起勇气上台演讲。突然,有人说:“包老师,我有一道物理题。”(众人大笑)你不会这样做吧?因为你会容忍我的无知,我们也会容忍别人的无知,但有一种情况是不能容忍的。什么叫没有良心。

容不得知识,容不得良心

缺乏知识可以容忍,缺乏良知绝对不能容忍。遇到标准化的试卷,答得不好还好说,但如果涉及到良知的判断、是非的判断、善恶的判断、美丑的判断,出了问题那就大问题了。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父亲发现他15岁的女儿不在家,留下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我和兰迪私奔了。兰迪是一个性格强势的男人,身上有各种各样的纹身。他才42岁,不老吧?我会和他一起住在森林里。当然,不只是他和我,兰迪还有其他几个女人,但我不介意。我们会种植大麻,不仅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朋友。我也希望我们能在那里生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希望医学技术能有长足的进步,这样兰迪的艾滋病就能被治愈。”

父亲读到这封信时,已经崩溃了。然而,他发现信的最后还有一句话:“尚未读完,请往后读。”

背面写着:“爸爸,那页纸上说的不是事实,事实是我现在在隔壁同学家,期中考试的试卷在抽屉里,请你打开签个名。我写这封信,是想告诉你,世界上还有比考试不及格更糟糕的事情。请你现在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可以安全回家了。”(众人大笑)

这封信表明,一个人在知识测试中可能会犯错,甚至不止一次。如果我们一生都在犯错,到老了就会一无所知。但说到良心,我们可能犯一次错误,就再也回不来了。因此,价值判断比事实判断更重要。我们不可能理解事实判断的一切,但我们应该有良心和价值判断,我们应该尽力做到这一点。

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判断力。中国教育的一个问题,是缺乏文化素养。比如,很多年轻人为了抵制日货,上街砸毁同胞的汽车,甚至伤害同胞的身体。他们满腔热情,自以为爱国,其实是“害国”。

一个有着良好爱国热情的人,怎么会做出伤害国家、损害中国人形象的事情呢?他们缺什么?缺良心!

知识就是力量,但我要告诉你们,良知才是方向。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我还要告诉你们,野蛮也要挨打。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全场掌声)

猜你喜欢
最新游戏更多
热门专题更多
最新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