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海丝古渡:因渡而生的沿海乡镇,见证千年海丝始发港的辉煌

来源:爱酷猪责编:网络时间:2024-05-29 12:02:26

福清海岸线漫长,古渡密集,是海上丝绸之路名城;作为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又造就了福清古渡​​的名声。

古海上丝绸之路渡口是福清城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1959年,古海上丝绸之路渡口密集的福清沿海地区人口密度是当时全国人口密度的15倍。

福清沿海城镇大多因港口而生,或村名成为渡口名,或渡口名成为村名。以龙高半岛高山镇为例,高山村因渡口良好而形成,村屋位于碗底山上,因地势较高而得名“高山”,古渡口名为高山渡口,高山渡口不断拓展为高山港。西江村位于高山港北部,因渡口繁华,村名“西港”,后因方言谐音演变为“西江”。如今的薛港村,宋代时这里的渡口曾开通通往东南亚和日本的航线,因宋渡口云集薛氏,以姓氏命名,“薛港”由此得名。

海上丝路古村因古代海上丝路渡口而聚集,由唐、宋、元、明、清、民国等朝代的一系列古祠堂、古民居组成,为福清海商沿海上丝绸之路成功环游世界而建,至今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福清大地上。

第一名

华侨博物馆

玉溪镇陈白村

玉溪镇桥峰村陈白自然村,有两座大宅院,一栋前山,一栋后山,中间有一块红砖小广场相连,被誉为“华侨故居博物馆”。

一为明隆庆年间所建,一为民国年间所建。前者是明中叶海禁解除后,我们的祖先下海南洋后所建,后者是民国时期他们的后代所建。前者是传统民居,后者是带有西式风格的建筑,外加三座五层塔楼。周围散布着10栋明代至民国初年海商所建的老房子。

陈白村海商林民兵的祖籍,林氏家族世世代代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到世界各地经商、创业。

海上林密团祖屋角墙上的石狮和屋檐下精美的灰塑。

2号

海上丝绸之路传奇

高山镇前王村

高山镇前旺村的创始人是王审知第十一代孙王曾。由于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古港,停泊着数百艘船只,王曾孙王孟才便以修造船只起家,后来组建船队,逐渐成为富翁,建有十四所宅邸。孟才后裔至今仍是印尼重要的船商。

前旺村侨乡民居处处洋溢着海上丝绸之路祖训。 刘琳 摄

NO.3

古屋街

三山镇色江村

这里有一条古民居街,原来街上每户人家的门都是面朝大海的,后来由于填海造地,大海变成了桑田。

先有色江渡,后有色江翁家,再有色江村。三山镇色江村始建于元代,村里现存元代祠堂和大量明清古民居,均由沿海上丝绸之路游历世界各地的海商出资兴建。

NO.4

后代遍布世界各地

港头镇站阳村

站阳何家八面屋精美的红砖墙和侧廊。

南宋理宗年间,何大山只身来到港头,在最靠近大海的山腰上搭起一间茅草屋,居住、务农、捕鱼、放牧为生。每天清晨,打开木门就能看到海上升起的太阳时渡迷宫,这让他内心充满了力量。他把这里命名为“站阳”,意思是看到太阳升起,就意味着看到了新的希望。

何大山是该村的兴旺户,他的后代早在元代农闲时便开始出海经商,使该村有发展海上贸易的传统。

明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解除海禁,站洋村迎来了第一次出海求生的高峰。许多青年男子远渡重洋,母亲思念儿子,妻子思念丈夫,每天望着大海,盼望亲人早日归来。村民们便将村名由“站洋”改为“站洋”,现名“站洋”是1964年根据谐音改的。站洋村至今仍保留着20多座古民居,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八字屋”。

5号

著名的迷宫建筑

玉溪镇莲花村

迷宫大厦

迷宫楼为郭氏祖居,位于玉溪镇著名的古代海上商贸村莲花村竹里村。

村民自明代开始在海外经商,成功后便带着大量金钱回国建房。郭家祖屋便是其中一栋。它建于1860年,占地约10亩,有三个入口,五个守卫室,近百间房屋由多条纵横小巷连接。

祖屋内每条纵向的巷道,既是通道,又是隔断,将房间按居住功能分成两半。巷道的一侧为客厅,另一侧为厨房,还设有小天井,以透光通风,兼作排水。郭家祖屋每间房间的上方,均设有供人躲藏的暗室,外面用木板遮盖。如果有人跑进祖屋,无处可躲,便可拉开木板,露出暗门,进入暗室。人躲在里面,外面的人很难发现。当地村民把郭家祖屋里的巷道称为“泥鳅巷”,外人走进祖屋,犹如走进迷宫。

福州日报编译

超过

猜你喜欢
最新游戏更多
热门专题更多
最新资讯更多